目录

K v Database

目录

梳理一下大二时做的一个课程设计,用C++语言实现一个轻量级的小型数据库,只存储键值对。

特点:

  • 依赖少: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结构如哈希表、小根堆等,均是自己实现,不依赖第三方库文件;
  • 高效: 以顺序写的方式将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中,文件读取速度快。由于成本原因,大部分情况我们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机械硬盘,机械硬盘随机读写慢,但是顺序读写快;
  • 支持基本的增删改查、同时支持设置数据的生存时间。

键值对的设计 对于K-V中存储的每个key-value,每个记录有5个字段组成:

  1. key-length: 定长四节点的(int)整形表示,记录的是key的长度;

  2. value-length: 定长四个节点的(int)整形表示,记录的是value的长度;

  3. operation:定长双字节的(short)整形表示,1表示SET操作,2表示DELETE操作,3表示EXPIRES操作;

  4. key: 记录的是key的字符串;

  5. value: 记录的是value的字符串;

运用到的数据结构

  • 哈希表 用哈希表建立内存索引,哈希表中的节点存储有每个记录的key、记录的过期时间及记录在文件中的偏移值。
  • 小根堆 用小根堆维护被设置了过期时间的记录,堆中的节点同样存储了记录的key、记录的过期时间及记录在文件中的偏移值。

基本操作

  • 写操作(SET)
  1. 将新的Key-Value Record追加写入到文件的末尾;

  2. 将 K-V Record同步更新到哈希表中,若Key不存在,则将它添加到索引中。若Key已经存在,则修改索引指向的位置(既再文件中偏移量);

  • 删除操作(DELETE)
  1. 在文件的末尾追加写入一个K-V Record,该Record中value的长度为-1,操作类型字段为2,表示删除这个记录;

  2. 更新哈希表中对应的记录,释放被删除的记录所在的节点;

  • 读操作(GET)
  1. 查找哈希表,如果该记录存在,可以得到其在文件中的偏移值;

  2. 如果记录存在,依据哈希表中的偏移值去文件中读出对应的value并返回;

  • 过期操作(EXPIRES) 设置Key的生存周期,倒计时归零后,自动将Key删除
  1. 获取当前的时间戳,加上生成时间得到过期时间戳;

  2. 将这个记录追加写入到文件中,operation操作字段为3,表示设置生成时间,同时value字段用来存放过期时间戳;

注意: 使用小根堆记录所有Key的过期时间:

  1. 读操作(GET)前,遍历堆顶元素,将所有已过期的Key删除;

  2. 对重复设置过期时间的Key,需要更新小根堆中的过期时间;

  3. 对已设置过期时间的Key,过期前执行删除(DELETE)或者覆盖(SET)操作,需要删除小根堆中的过期时间;

  • 其他点
  1. 异常处理,如打开数据库文件时,需要判断输入的文件路径是否合法、文件是否存在、及是否创建成功;

  2. 由于数据库中对记录的操作都会在文件中追加如入,所以数据库文件存在一段时间后,会产生大量的无效数据,因此,当文件容量达到一定值时,需要对文件进行PURGE操作,删除无效的、过期的记录;

  • 思考-进一步优化 由于磁盘操作比内存操作要慢,故可在内存中短暂存储短期内操作的数据,待内存使用达到上限阈值时,将最久不使用的Key-Value写入磁盘。

项目中涉及的八股文

堆排序 你能说一下堆排序吗?

堆排序主要分为两个步骤,一是建堆,而是调整然后排序,下面以小根堆为例说下这两个过程;

  1. 建堆:堆中的数据是以数组的方式存储的,支持随机访问,堆中的数据有以下关系:下标从零开始,第i个节点的左孩子是2i+1,右孩子是2i+2,第i个节点的父节点是i/2(i为奇数),或者是i/2 -1(i为偶数)。建堆时从下标为数组长度一般的元素开始,如果其左右孩子中有一个比它更小,那么将其与父节点交换,然后再以被交换的孩子节点作为父节点,看它的孩子中有没有比它更小的,如果有,则继续交换,重复上面的过程,直至其左右孩子不存在;接着坐标往前移,重复上述的调整过程,直到移动到第0个节点,此时整个堆构建完毕。

  2. 排序:交换堆顶元素与堆中的最后一个元素,数组长度减一,然后调整堆顶元素进,与最小的孩子进行交换,交换之后再以最小的孩子作为父节点,继续与它的孩子交换,直至不能再交换。再重复2的过程,直到数组的长度为1,此时可以得到降序排序的数组;

  3. 复杂度,建堆过程中,时间复杂度为O(N),调整过程中,时间复杂度为O(NlogN),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(NlogN);

哈希表

  • 哈希表的实现方式有什么?
  1. 数组+二叉搜索树:在每个哈希桶中使用二叉搜索树来存储元素。当哈希桶中的元素较多时,查询效率高,适合处理较大规模的数据。

  2. 数组+链表:在每个哈希桶中使用链表来存储元素,元素的插入和删除效率高,,但是查询时间较慢,适合处理小规模的数据。

  • 哈希表的一般长度是多少?为什么是这么多?

默认数组长度是 16,只要是2的次幂都行。那为什么数组长度得是 2 的次幂呢?一般来说,我们常用的 Hash函数是这样的:index = HashCode(key) % Length,由于位运算的效率比较高,所以 HashMap 就相应的可以改成:index = HashCode(key) & (Length - 1)。为了保证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 index 值是分布均匀的,我们就必须保证 Length 是 2 的次幂。

  • 哈希表为什么按照两倍扩容?

因为哈希表默认的数组长度一般是2的次幂,所以按照两倍扩容之后,数组的长度仍然是2的次幂。那为什么一定是2的次幂呢?因为这样可以使元素均匀的散布hashmap中,减少hash碰撞。index的计算可以改为用位运算的方式实现,计算效率高,而且扩容后元素在新表中的位置要么不动,要么有规律的出现在新表中(二的幂次方偏移量),这样会使扩容的效率大大提高。

  • 处理哈希冲突的办法有哪些?
  1. 开放地址法:有线性探测法和平方探测法,当发生冲突时,继续往后找;

  2. 多重哈希法:构造多个哈希函数,发生冲突后使用下一个哈希函数;

  3. 链地址法:将哈希值相同的记录用链表串起来;

  4. 建立公共溢出区:将哈希表分为基础表和益处表两部分,发生冲突的填入益处表;